科技立法改善創新生態 助力形成新質生產力
來源:證券時報網作者:程丹 郭博昊 江聃2025-03-31 06:55

證券時報記者 程丹 郭博昊 江聃

科技創新要取得突破,不僅需要基礎設施等“硬件”支撐,也需要法律法規等“軟件”保障。如何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法治建設,為科技創新注入強勁法治動能;怎樣提高科技安全治理能力,使科技創新真正造福于民,是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上的關注點之一。

與會者認為,針對生成式人工智能(AI)等技術帶來的知識產權爭議,司法機構正在積極探索適應科技發展的裁判規則。防范深度偽造、算法偏見等技術風險,需通過國際合作與標準化建設加以規范。

完善科技創新立法

良法善治推動科技創新。隨著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不斷涌現,以信息、生命、能源、航空航天等為代表的前沿科技領域已經深入社會經濟生活中,需要法治體系回應和完善。

近年來,針對不同科技領域的特點,一些專項法律法規出臺。如《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實驗動物管理條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等行政法規的出臺與修訂,完善了專門領域的科技法規制度。與此同時,各地不斷豐富和發展涉及科技的地方性法規,形成了覆蓋科技進步、科技成果轉化、技術市場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等各個層面的法規制度。

但有些科技領域的立法仍存在空白,如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等新興科技發展,需要立法給出規范性解決方案,大數據、云計算等關鍵科技創新領域需要通過法律提高科技安全治理能力,使科技創新真正造福于民。

北京知識產權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杜長輝在年會“全球知識產權保護與創新論壇”上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給知識產權司法帶來了全方位的挑戰。開源模型的使用邊界、生成物的版權歸屬等相關問題涵蓋了知識產權和競爭法領域,大量問題尚無明確的法律規定。同時,法律與技術的深度融合需要法院準確查明技術事實,積極探索適應科技進步的新裁判規則,主動尋求符合我國技術發展和產業需求的應對策略。

目前,已有不少地方政府制定了激勵政策,如稅收優惠、資金扶持等,鼓勵企業和個人進行科技創新。另外,以北京為代表,也在強化支持基礎研究資金的多元化投入。3月30日,中關村論壇年會上舉行了“第二屆科技與法治論壇”。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張宇蕾在活動上介紹,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持續強化多元投入,打造聯合基金“北京模式”。

“我們持續與各區以及企業設立聯合基金,比如小米基金會每年向自然科學基金投入5000萬元用于支持人工智能領域的純基礎研究。”張宇蕾說。

只有營造出尊重科技、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氛圍,對科技創新給予更多包容和理解,才能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創造出更加健康良好的市場環境和創新生態。

司法護航知識產權保護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科技創新不斷迸發出活力,離不開尊重原創、公平競爭的法治環境。

當前,我國科技創新進入空前活躍期,專利申請數量劇增、侵權案件頻發且趨于復雜,對傳統知識產權治理路徑形成巨大沖擊。奇安信集團副總裁段繼平表示,目前圍繞大模型生成作品的知識產權歸屬問題等存在很多爭議。

我國已經在持續加強科技創新主體司法保護,依法審理科技成果權屬、發明人資格糾紛等案件,為發展新質生產力保駕護航。如2024年國家憲法日,最高人民法院審理涉“骨關節炎藥物”專利權屬系列糾紛,促成當事人當庭全面和解,維護科研主體權益,形成讓科研主體勇于創新、安于創業的示范效應。通過司法手段支持職務科技成果賦權等激勵制度改革,有助于破解科技成果轉化“不愿轉”“不敢轉”“不能轉”難題,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從樣品變成產品、形成產業。

有不少學者表示,要持續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準確界定職務成果與非職務成果的法律界限。

杜長輝建議,法院在裁判時應堅持促進與規范并重,推動技術向上、向善發展。一是妥善處理利益平衡。在技術應用的不同階段,采用差異化的保護原則,注重平衡各方利益。二是促進法律與技術融合。要在查明技術實現原理的基礎上裁判案件,避免簡單套用現有法律概念。對于爭議問題,需結合具體情況作出個案認定,為新技術發展留出探索空間。三是注重與行政管理規范的協調。要充分考慮行政機關頒布的相關規范,發揮好司法裁判與行政管理的協同效應。

在段繼平看來,目前最高法已經對大模型知識產權糾紛有了相關判例,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未來將會有非常多的場景出現,需要去解決。

風險治理值得關注

科技創新在為社會經濟發展帶來進步的同時,風險治理問題也不容忽視。以人工智能為例,智能體作為具有自我規劃、學習和實踐能力的技術工具,在運行過程中可能會因路徑不可控,引發一系列未知的安全風險。如前段時間不斷爆出相關新聞——某社會名人在網上發布不當言論,甚至有仿冒名人在平臺賣貨,最終經查實都是大模型生成的。這給涉事主體帶來非常多的困擾。

韓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盧圭成表示,從世界范圍來看,中國、美國、歐盟等均聚焦AI技術研發與產業應用,但其背后的數據安全性、算法偏見與歧視等問題值得重視。一旦AI深度偽造與欺詐等問題被惡性利用,將給各行業帶來巨大風險,增加社會治理成本。因此,世界各國應加強國際合作,制定并完善AI安全監管制度,從而更好地引領產業創新,讓AI真正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和創新的強大動力。

加強AI風險治理不僅不會阻礙人工智能的發展,反倒還有促進作用。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通過實驗,將十幾個大模型的安全性能提高了百分之二三十,但這些模型解答問題的能力并未受到影響。

記者從中關村論壇年會“標準化與科技創新發展論壇”上了解到,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人工智能分技術委員會與小米、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等6家單位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推進智能網聯汽車標準體系建設。在醫藥健康領域,北京市生物醫藥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聯合龍頭企業,針對細胞治療、基因編輯等前沿技術啟動12項團體標準制定工作。這些合作不僅加速了創新成果的標準化進程,更構建起“技術研發、標準制定、產業應用”的良性循環機制。

責任編輯: 王智佳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下載“證券時報”官方APP,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財富機會。
網友評論
登錄后可以發言
發送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
暫無評論
為你推薦
時報熱榜
換一換
    熱點視頻
    換一換
    国产肥熟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7在线精品视频无码,久久中文字幕无码不卡浪潮,久久tv免费国产精品美女
    亚洲精品在线第一页 | 尤物精品国产第一福利网站 | 亚洲精品成人AV在线 | 亚洲午夜成人不卡在线 | 日韩最热国产在线 | 午夜国产理论片中文飘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