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一輪長周期、大規模的持續投入,萬億級政府投資基金迎來了退出周期。盡快退出子基金或直投項目,是當前多數政府投資基金最迫切的重任。
日前,母基金研究中心發布《2024中國母基金全景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政府引導基金共有326只,總管理規模達39429億元人民幣,總投資規模達5423億元。
此外,母基金研究中心對97家具有代表性的母基金調研結果顯示,政府引導基金的平均DPI(投入資本的分紅倍數)僅有0.7。該報告指出,以引導基金為代表的LP(有限合伙人)在DPI方面的訴求顯著加強。
“我們是一家追求DPI的耐心資本。”在報告發布會上,江西金投基金總經理余愷指出,創投基金在追求規模和投資的同時,還要加強對退出、對DPI的追求。當前,江西金投基金正探索多舉措強化基金和項目的退出安排。
引導基金對DPI的訴求顯著加強
時間回溯至2016年—2019年,地方政府引導基金曾在此期間掀起一輪投資浪潮。而如今,這些基金投資的眾多子基金已先后進入退出期。
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的數據,截至2025年2月末,存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30148只,存續規模10.95萬億元;存續創業投資基金25441只,存續規模3.38萬億元,合計達14.33萬億元。
從退出情況看,中基協發布的《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年報(2024)》顯示,截至2023年年末,已進行季度更新、完成運行監測表填報且正在運作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投資項目共退出28505個,發生退出行為56415次,退出本金2.31萬億元。
存續的基金規模與退出規模差距懸殊,著力優化退出機制成為各地方政府引導基金的重點工作。《2024中國母基金全景報告》指出,當前,以引導基金為代表的LP在DPI方面的訴求顯著加強,部分引導基金由于不同意子基金的延期申請,而引發一系列LP與GP(普通合伙人)間的糾紛。
一般而言,引導基金會設置強制退出條款,即引導基金作為權利方,有權在特定條件成就時要求以股權轉讓、股東回購及破產清算等方式強制退出子基金;且強制退出條款往往會強調引導基金有權單方決定,無需履行決策程序或經其他出資人同意。2024年,有部分引導基金已經因退出問題對GP追責。
“我們也有考核壓力,要求強化管理子基金的退出,不只是看基金的IRR(內部收益率)了,更要努力提升子基金的DPI。”某地方政府引導基金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
事實上,根據上述報告,2024年下半年,大部分引導基金的IRR都較上半年有所下調,這主要源于部分機構對已投項目估值情況進行了下調。但DPI成為引導基金LP最大的訴求。
DPI是投入資本分紅率,當DPI等于1,則代表引導基金LP投入的本金全部收回,大于1則表明LP獲得超額的資金收益。根據母基金研究中心對97家具有代表性的母基金調研,政府引導基金的平均DPI僅有0.7,這意味著,這些引導基金仍未回本。
深圳福田引導基金董事長王仕生對此也坦言,“子基金的投資業績不好,就會導致LP的投資體感不好,也就沒有信心再投資下一輪的基金了。”他表示,子基金的投資業績,是決定LP是否愿意繼續追加投資的關鍵。
地方引導基金多措并舉優化退出
在著力優化退出創造更高DPI的同時,國資還要響應號召成為更有擔當的長期資本、耐心資本。對此,部分地區已經開始了相關探索。
例如,2024年12月,深圳市福田引導基金主動提出支持延長在管子基金存續期2年,這有利于在當前業內退出“堰塞湖”的環境下,為處理國資LP和GP的關系提供了正向參考。
上述報告還顯示,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12月底,2024年新設的母基金中49%對子基金的存續期要求為10年以上。
然而,一方面要追求DPI,另一方面要給子基金延期、制定更長的存續期,二者如何平衡?
余愷認為,二者并不矛盾。“我們是一家追求DPI的耐心資本。”在他看來,耐心資本不意味著不退出,而是更好地陪伴企業成長,從而獲得更大的價值,“如果一只基金或者一家企業沒有成長的價值,我們又何須陪伴,DPI是任何投資機構最樸素的追求,而耐心資本是我們最偉大的追求”。
余愷介紹,當前江西金投基金在退出方面有三個探索:一是探索定增與并購相結合。主動尋找中小市值上市公司,積極參與其定增,特別是小額快速定增。“在參與前,我們會與相關方溝通,了解企業的并購訴求,然后利用一級市場的資源優勢,找到專業的投資并購團隊為企業提供服務。”他認為,這樣做不僅能增加投資的安全性,還為投資退出創造并購預期。
二是在基金招商中探索定增招商。鑒于定增招商資金周轉率快,相較于一級市場招商資金占用時間短,各地都在積極開展定增招商,江西金投基金也參與其中。通過定增招商,可以進一步打通整個業務鏈條。
三是協助企業實現重組或借殼退出。由于IPO節奏放緩,企業借殼上市需求增加。“部分地區在這方面的進展較快,由買殼方和地方政府或國資共同出資買殼,未來通過換股或現金方式退出。”
王仕生也表示,面對退出渠道的變化,投資機構需要依據市場情況轉變自身特點,積極探索和利用多元化退出渠道,打造完整的退出鏈條,提升自身在復雜市場環境下的生存和發展能力。
校對:楊舒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