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工作方案》(下稱《方案》),標志著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擴大行業覆蓋范圍工作正式進入實施階段。這也是全國碳市場自2021年7月啟動以來首次擴圍。此次擴圍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預計新增1500家重點排放單位。
根據《方案》部署安排,生態環境部將按照“邊實施、邊完善”的工作思路,分兩個階段穩妥有序推進相關工作。近期將印發關于三個行業納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重點排放單位名錄制定、關鍵參數月度存證、碳排放報告核查、核定配額發放、配額清繳等任務及完成時限。
將三個行業納入碳市場管理
助力走出“內卷式”競爭模式
2021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啟動上線交易,是目前全球覆蓋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經過近四年的發展,市場總體運行平穩,制度體系日趨完善,數據質量全面改善,以碳市場為核心的中國碳定價機制正在形成。
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是我國除火電行業外的高排放行業,碳排放量大、碳排放強度高、高碳鎖定效應強。上述負責人表示,將這三個行業納入碳市場管理,可通過“激勵先進、約束落后”加快出清落后產能,推動行業從“高碳依賴”傳統路徑向“低碳競爭力”新賽道轉變,加快低碳技術創新和應用,助力走出“內卷式”競爭模式,不斷提高行業發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
生態環境部宣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裴曉菲介紹,目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僅覆蓋了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200家,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50億噸。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年排放約3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占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20%以上。此次擴圍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預計新增1500家重點排放單位,覆蓋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占比將達到60%以上。
上海碳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分析師劉穎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行業擴容不僅能破解當前市場活躍度不足、高度同質化的問題,更通過碳價杠桿倒逼企業加速技術升級,推動高耗能行業從“被動減排”轉向“主動降碳”。
配額制度呈現“過渡性”
對目前碳市場基本面影響有限
《方案》明確,將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中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單位作為重點排放單位,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管理。2024年度作為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首個管控年度,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約工作。其中,2024年度配額基于經核查的實際碳排放量等量分配,2025、2026年度配額采用碳排放強度控制的思路分配,激勵先進、鞭策落后,企業所獲得的配額數量與產能產出掛鉤,合理確定配額盈缺率,行業整體配額盈虧基本平衡。
“這意味著在2025年,排放單位不會存在配額盈余或缺口,也不會承擔任何顯性碳成本。”國泰君安期貨高級分析師唐惠珽對記者說。
劉穎認為,這一過渡性政策設計具有雙重制度價值:一方面通過這種模式有效緩解新納入行業年度履約壓力,避免因碳市場擴容波動對實體企業造成沖擊;另一方面為新納入行業提供碳配額清繳流程的適應性過渡期,使其逐步熟悉碳資產核算、配額管理及履約清繳的全流程操作規范。從市場基本面分析,在配額結轉規則下,雖然行業擴容帶來約30億噸排放量的新增覆蓋,但由于初始配額配置與實際排放量嚴格匹配,短期內難以形成實質性配額缺口,因而對基本面影響有限,2025年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價格支撐主要來自電力行業配額收緊。
上海環交所:
做好企業開戶服務 增強服務能力
《方案》要求,各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組織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重點排放單位完成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全國碳市場管理平臺開戶。
據悉,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擴圍工作。截至目前,生態環境部已對管理平臺、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功能進行了升級改造,并從2月底以來組織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的900余家企業開展了相關平臺功能測試,幫助企業熟悉市場規則,同時進一步完善系統功能。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對記者表示,作為全國碳交易系統和碳市場的運維管理機構,接下來,上海環交所將做好新納入行業企業的能力建設培訓工作,做好企業的開戶服務,改善用戶體驗,同時增強服務能力,加快建設完善全國碳市場OTC信息發布和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