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4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簽署兩項關于所謂“對等關稅”的行政令,宣布美國對貿易伙伴設立10%的“最低基準關稅”,于4月5日生效;并對某些貿易伙伴征收更高關稅,于4月9日生效。其中,對中國征收的關稅稅率為34%。
綜合上市公司回應及受訪人士觀點來看,新一輪關稅“大棒”下,以光伏、鋰電為代表的新能源行業面臨更高挑戰,但直接影響有限。與此同時,相關企業正通過海外建廠、聚焦新興市場等方式,靈活調整出海戰略。
直接出口占比較小
2024年,我國光伏產品連續4年出口超過2000億元,光伏電池、組件出口量分別增長超過40%、12%。鋰電池出口39.1億個,創歷史新高。
據華泰證券測算,本次加征關稅后,國內出口各環節稅率分別為:動力電池合計達到73.4%、儲能電池/系統達到55.9%(預計2026年為73.4%)、鋰電材料合計80%至84.8%、逆變器合計81.5%。
隆眾資訊光伏產業鏈分析師方文正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光伏產業鏈中的硅料、電池片等關鍵原材料和中間品是否會被豁免尚不明確。目前光伏相關產品的關稅稅率已經較高,即便美國豁免部分關鍵中間品,光伏產業鏈的主材仍然面臨較高的關稅壓力,短期內難以完全避免。
但綜合業內觀點來看,由于直接出口占比較小,本輪加征關稅對光伏、鋰電行業的直接影響相對有限。
在光伏行業方面,2024年的出口區域延續多元化發展趨勢,美國并非核心出口市場。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統計,去年光伏組件出口前十名市場占比維持在62%,美國市場并不在其中。出口量超1GW的市場從2023年的29個增加至2024年的38個,亞洲市場尤其是巴基斯坦和沙特阿拉伯成為最大亮點。
方文正認為,美國關稅政策對國內光伏頭部企業出口量的直接影響有限,主要因為其直接出口占比極低,但可能通過東南亞產能受限間接傳導壓力。利潤率方面,美國市場高價格及國內成本優勢可部分抵消關稅影響,短期沖擊可控。
在鋰電行業方面,美國仍為我國鋰離子電池去年出口第一大市場。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的出口金額為153.15億美元,同比增長13%,占我國鋰離子電池出口額的25%,較2023年提高4.2個百分點。
高工鋰電發文表示,國內鋰電企業在美國本土業務占比相對較小,而寧德時代在美國的業務也多采取技術授權的合作模式,直接出口比例較小,此番關稅政策施壓,對于國內鋰電企業業務的直接影響相對有限。
上市公司密集回應
面對新一輪“關稅大棒”,已有多家相關上市公司作出回應。
4月7日,欣旺達在互動平臺表示,公司銷往美國產品主要為間接銷售,對公司影響較小。
同日,珠海冠宇回應稱,公司2024年消費類主營業務收入占公司總營業收入的88.94%,而消費類電池(主要系手機、筆記本電腦及平板電腦的電池)直接從中國出口至美國的情況極少,因此此次關稅對公司的直接影響有限。
該公司進一步表示,如果搭載公司電池的終端成品被納入加稅范圍,可能增加其成本壓力,對此,公司將積極與終端客戶溝通協商處理。另外,公司已經在馬來西亞規劃建設海外生產基地,不斷完善全球化布局,將進一步減少此次關稅帶來的影響。
此前,駱駝股份同樣表示,公司出口美國的總體規模較小,影響可控,對公司海外業務的影響較小。
孚能科技也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目前公司產品出口地區以歐洲為主,美國出口占比較小。同時,在海外產能建設方面,公司為鋰電池行業最早布局海外產能的企業之一。公司已與土耳其電動汽車品牌客戶TOGG成立合資子公司Siro,其中Siro項目一期6GWh產能已投產,并完成產能爬坡。美國增加關稅對公司經營影響程度較小。
事實上,自去年以來,國內鋰電企業的出海目的地已不再局限于東南亞和歐美地區,以摩洛哥為代表的其他地區,在產業基礎和政策利好下,更加受到中國企業青睞。僅2024年12月,億緯鋰能、國軒高科、寧德時代紛紛官宣對外投資計劃及進展,目的地包括馬來西亞、摩洛哥等。
中信建投證券認為,長期來看,新能源企業在美國當地擴產,或是應對本輪關稅沖擊的最有效手段。
另據博威合金介紹,公司在美國建設的2GW電池片及組件項目,就是從根本上解決美國對海外進口產品加征關稅的舉措。公司越南新投建的3GW電池片擴產項目未來的銷售市場為歐洲、印度市場,與國內企業相比依然有稅費優勢,可實現正常盈利。
方文正指出,國內一些光伏企業已在拉美、中東地區進行了產能布局,如蘇美達在土耳其的0.4GW組件產能、橫店東磁在印度尼西亞的2GW在建產能,天合光能在印度尼西亞和阿聯酋也有規劃中的產能。
另外,從理論上講,國內光伏企業在老撾、土耳其、印度尼西亞、阿聯酋等仍有部分產能不在制裁范圍內,而且這些地區的規劃產能也較為充足,能夠緩解本輪制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