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受全球市場波動影響,港股出現較大震蕩。今日早盤,恒生指數低開9.28%,盤中一度跌超10%,恒生科技指數更是下跌11.15%,創下2020年3月以來最大單日跌幅。
然而,分析人士認為,市場遭遇的短期沖擊,并不會改變港股市場的長期韌性。2018年以來,港股市場生態環境已在多方面發生根本性變化,尤其是市場結構性的優勢,必然將在后市展現出足夠的抗壓能力。
港股年內表現仍領跑全球
盡管短期劇烈波動,恒生指數在周一早間就下跌近10%,但縱觀今年以來的表現,港股仍領跑全球主要股指。截至4月7日,恒生指數年內累計上漲約3%,恒生科技指數年內漲幅依舊達到3.75%。
再看全球其他市場主要股指,截至4月4日,美股主要股指全線暴跌,納斯達克指數年內跌幅19%,道瓊斯指數下跌近10%,標普500指數下跌超13%。
亞太市場,今年初以來,日經225指數跌到20%,印度SENSEX30指數下跌5.46%,新加坡、澳大利亞、新西蘭股指均大幅下挫。
再看歐洲主要股市,除了德國DAX指數外,其余主要股指均表現落后于恒指。
港股生態已深刻巨變
港股市場經過多年發展之后,生態環境已經發生深刻變化。
行業結構上,出現了從傳統主導,到新經濟崛起的巨變。新經濟行業領域,科技、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新能源等板塊成為市場核心驅動力。
更為重要的是,在資金流向方面,南向資金逐漸成為主角。
數據統計顯示,2024年全年,南向資金凈買入額飆升至8079億港元,創十年新高,較2023年增加超過一倍。而今年一季度凈買入額4400億元,已超過2023年全年。
海富通基金紀君凱表示,當前港股定價權正在向南向資金轉移。去年9月以來,南向資金持續凈買入成為推動市場的重要力量。與此同時,南向資金的持倉占比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南向資金的目前占比已增長至接近20%,相較2022年不到6%的占比已經翻兩倍了。從成交占比來看,南向資金也已占到港股總成交的近50%,這一變化意味著港股定價權實質上已經在向南向資金轉移。
系統性優勢明顯,布局港股著眼長遠
實際上,除了市場結構、資金流向等因素外,對比2018年的行情,港股市場還具備更多深層次優勢。
首先是政策面的強力托底。證監會明確,繼續推動資本市場“惠港5條”政策落實落地,支持香港鞏固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港交所“上市規則”第18C章節根據資本市場環境,于2024年8月就相關上市條件進行了調整,較大幅度降低了相關企業上市的門檻。這一調整,將吸引硬科技企業上市,市場結構從金融地產轉向科技主導。
興業證券此前表示,港股的資產,現在依然處于值得戰略性配置的區間。短期看,3、4月份,由于前期高波動的資金蜂擁而至港股,追高的資金較為亢奮,不可避免會遭遇一些獲利回吐的壓力。但是這種獲利回吐的調整,恰恰讓牛市主升浪的時間持續更長,對中期的行情是有利的。興業證券非常明確,每一次港股行情的波折,都是立足中期,逢低布局、逢低配置優質資產的好時機。總體來說,節奏上,不要追高,要堅定地看牛市邏輯——以科技牛為主,牢牢抓住這次AI科技行情的核心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