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渣打銀行大中華及北亞首席經濟師丁爽:資產價格穩定和升值可提振消費信心和能力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2025-03-31 17:42
(原標題:1~2月中國經濟超預期!對話渣打銀行大中華及北亞首席經濟師丁爽:資產價格穩定和升值可提振消費信心和能力|外資機構共話中國資產重估)

【編者按】2025年以來,伴隨著DeepSeek的崛起,關于中國資產重估的敘事正在受到全球資本的關注。外資機構紛紛表達對于中國資產的青睞。聚焦于此,《每日經濟新聞》邀請到瑞銀、東方匯理、渣打、花旗和Roundhill等多家頂級機構共話中國資產重估。

開年以來,中國經濟表現強勁,為全年經濟增長奠定了良好基礎。多家國際機構近期相繼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顯示出對中國經濟的信心。

日前,在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舉行的全球及中國經濟展望線上媒體座談會上,針對一季度中國經濟、促進消費政策和全球關稅等熱點話題,該行大中華及北亞首席經濟師丁爽博士接受《每日經濟新聞》(下稱“NBD”)等媒體采訪。

丁爽指出,新質生產力并非局限于AI或機器人領域,也涵蓋傳統行業的升級,包括服務業投資。“因此,我們應更全面地看待新質生產力,其終極目標是提振國內消費,滿足國內居民多樣化的需求,這也正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加入渣打前,丁爽曾擔任花旗集團中國高級經濟師,負責宏觀經濟研究,1997年~2010年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擔任經濟師,先后跟蹤非洲、中亞和歐洲的經濟體,負責經濟研究、政策制定和貸款審查。

今年1~2月中國經濟數據優于預期

NBD:一季度GDP增速若突破5%的預測區間,意味著什么?

丁爽:今年1~2月,中國經濟數據表現優于預期。從工業增加值及固定資產投資等方面來看,盡管目前僅掌握1~2月的數據,但工業增加值與服務生產指數這兩項指標已占據中國GDP總量的約85%,因此具有較高代表性。數據顯示,1~2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9%,服務生產指數同比增長5.6%,二者在GDP中所占比重較大。即便進行一定的數據調整,預計1~2月的GDP增長率仍將超過5%。

今年一季度經濟表現較好的原因,很大一部分要歸因于去年的政策,尤其是去年9月份的政策轉向。在貨幣政策方面,采取了降準降息措施,同時推出穩定股市和樓市的政策;財政政策上,在去年后期追加了債券發行額度,特別是2萬億的專項債,用于地方政府的債務置換,而這項債務置換工作實際臨近年底才開展。這些舉措對2025年產生了積極的溢出效應。此外,外貿方面存在提前出口的情況,這對去年四季度以及今年一季度的經濟都起到了較好的支撐作用。

若信心能夠提升,消費能力將有很大釋放空間

NBD:今年以舊換新補貼額度增加至3000億元,疊加近期《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中強調的收入增長機制和社會保障完善,您如何看待當前消費刺激政策的短期乘數效應與長期可持續性?

丁爽:大家從新聞當中關心的是以舊換新擴圍,額度從去年的1500億元增至到今年的3000億元。這當然會對所涵蓋的商品,包括手機、汽車、家電等,產生積極影響。但從長期來說,我們更加關注的是能夠可持續提振消費的措施。我認為《方案》的重點是怎么來提升家庭的消費能力。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有一定的經濟增長,創造就業,使收入能夠穩定增長。兩會期間也提到要建立一個收入的穩定增長機制,這對于提升消費能力非常重要。

另外,要提振消費信心,讓大家有了錢敢于花出去。這涉及到社會保障,兩會期間也提出了要增加對城鄉居民的基本養老和保險的福利,以及醫療方面的補貼。我們看到,實際上中國的儲蓄率在疫情之后是上升的。因此,如果大家的信心能夠得到提升,那么消費能力將有很大的釋放空間。就消費信心而言,我們看到去年9月份以來,國家更加強調資產價格對消費復興的作用,所以強調穩住樓市股市,就是通過穩定資產價格,甚至升值,來提振大家的消費信心和能力。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張建 攝

當下投資應更關注效率,破除“內卷式”競爭

NBD:在今年兩會期間,“新質生產力”和“具身智能”等受到關注和熱議。您如何看待中國在AI等相關領域的突破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

丁爽:我們強調新質生產力已有一段時間了。政府政策引導固然具有優勢,但簡單來講,新質生產力可理解為全要素增長率的提升。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從以往側重投入,轉向如今更注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新質生產力與制造業投資緊密相連。

自去年以來,制造業投資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約為9%。這一投資有力推動了制造業升級,實現了高質量發展,比如,通過設備更新發揮了積極效用。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占比已超30%,且仍在持續加大投資。在此背景下,我們不僅要著重發展新興行業,推動產業升級,還需警惕身為制造大國可能面臨的問題。當下投資應更關注效率,而非單純追求數量,這也是兩會期間提到的破除“內卷式”競爭,避免新興行業出現產能過剩。中國幅員遼闊、生產能力強大且產品優良,但生產最終要對接消費。所以必須考慮供需整體平衡。從投資角度而言,更要注重投資效率,最終落腳點應該是全要素勞動生產率的提升。

發展新質生產力也需重視民營經濟的參與。新質生產力并非僅局限于AI或機器人領域,也涵蓋傳統行業升級,包括服務業投資。因此,我們應更全面地看待新質生產力,其終極目標是提振國內消費,滿足國內居民多樣化的需求,這也正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責任編輯: 李志強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下載“證券時報”官方APP,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財富機會。
網友評論
登錄后可以發言
發送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
暫無評論
為你推薦
時報熱榜
換一換
    熱點視頻
    換一換
    国产肥熟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7在线精品视频无码,久久中文字幕无码不卡浪潮,久久tv免费国产精品美女
    综合高清aⅴ在线 | 制服丝袜国产中文精品 | 日本a级按摩片春药手机在线 |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99 | 在线视频中文字幕久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