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消息,從3月30日召開的2025中國(合肥)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大會上獲悉,合肥市設立100億元未來產業基金,三年內投入20億元建設公共服務平臺體系,每年再拿出1億元專項資金補貼智能機器人企業研發成本,全面推動智能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合肥市副市長王海霞在大會上表示,為破解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多重痛點,合肥市正式推出“6128”行動計劃:力爭一年內開放60家整車配套企業供應鏈目錄,為100家企業提供公共服務和技術攻關,打通華為、訊飛2個多模態大腦,形成共性服務能力,促進8大場景實施落地。在構建算力支撐方面,合肥計劃發揮城市算力池優勢,三年內整合城市公共算力50000P,其中全國產算力不低于60%,提升機器人領域高性能計算與數據處理能力。實施省市疊加算力補貼政策,降低中小企業算力成本。
華西證券認為,國內外科技巨頭爭相入局,人形機器人產業化提速,隨著AI突破和政策推動,行業奇點已至,具體表現為,①量產規劃明確,特斯拉預計2025年將生產1萬臺Optimus機器人,產能擴展至每月1000臺;2026年每月產能將達到1萬臺,2027年進一步提升至每月10萬臺;②應用場景落地,汽車、3C等行業有望率先應用,多家人形機器人廠商已與車廠進行試點合作;③AI技術突破,AI大模型進步較快,有望持續提升人形機器人智能化、通用化水平。一方面,需要重點關注特斯拉等頭部企業的人形機器人的研發、生產及應用情況;另一方面,上游核心部件環節有望受益于商業化應用和行業空間擴大。同時,伴隨商業化進程的推進,人形機器人降本需求迫切,國內廠商有望憑借硬件部分的性價比等優勢迎來機遇。
民生證券認為,人形機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進技術,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后的顛覆性產品,將深刻變革人類生產生活方式,重塑全球產業發展格局。當前,人形機器人技術加速演進,已成為科技競爭的新高地、未來產業的新賽道、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當前人形機器人產業奇點已至,應用端、成本端、軟件端迎來三重突破,產業化關鍵瓶頸正在打開。應用端:特斯拉自帶產業化應用場景,人形機器人有望率先應用于全球超級工廠。成本端:特斯拉具備強大降本能力,車端降本經驗有望復用于人形機器人。軟件端:大模型賦能泛化能力,具身智能浪潮已至。特斯拉、英偉達、華為等海內外龍頭正在加速入局,人形機器人產業合力正在形成,產業化奇點已至,2025年有望成為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培育具身智能等未來產業,大力發展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政策支持正在成為機器人板塊全新驅動力。機器人產業正在加速期,產業端的變化會持續向市場映射,引領行情走向新高度。
校對:呂久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