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引擎迎戰“逆風”
來源:國際金融報作者:袁源2025-03-29 12:12

3月25日至28日,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在海南博鰲舉行。

作為國際性高端對話平臺,博鰲亞洲論壇自2001年正式成立以來的獨特性就在于其亞洲視角。與其他全球性會議相比,博鰲論壇的討論更關注亞洲的現實需求。

當下,全球格局深刻調整,貿易戰陰云籠罩,地緣政治風險加劇,而亞洲經濟繼續扮演著全球經濟引擎的關鍵角色,展現了強大的韌性與領導力。

因此,國際社會尤其關注在此次論壇上傳遞出的 “亞洲方案”,碰撞出的“亞洲智慧”。

“當全球變革之風吹起時,一些人筑起高墻,另一些人則建造風車。美國在筑高墻,但中國截然不同地成為自由貿易、地區和全球一體化的擁護者。在這個時代,像博鰲論壇這樣的組織對于理解這一歷史趨勢非常重要。”悉尼大學和柏林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政治學教授約翰·基恩(John Keane)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是海南自貿港封關運作、擴大開放之年,在這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年份,論壇的舉辦又被賦予了一層特殊的含義。

“在當今全球化發展逆風前行之際,自由貿易港脫穎而出,成為貿易和開放將進一步促進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的又一例證。”聯合國前秘書長、博鰲亞洲論壇理事長潘基文如是說。

面對世界變局:重建信任、維護多邊主義

此次論壇主題為“在世界變局中共創亞洲未來”。

這一主題設定的初衷,意在堅持多邊主義、推動開放發展、聚焦亞洲發展的同時,共同應對全球挑戰,推動落實聯合國未來峰會成果,攜手共創未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當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加速演變,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強權政治有新的發展,給世界穩定和經濟復蘇帶來更大沖擊,世界面臨的挑戰和不確定性日益增多,國際社會擔憂和焦慮情緒進一步上升。

站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十字路口,合作還是對立,開放還是封閉?

作為亞洲最重要的論壇之一,博鰲亞洲論壇給出堅定答案。

“新形勢下,我們將一如既往地積極推動區域合作,倡導經濟全球化和多邊主義。”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張軍在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開幕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他希望,通過年會,向國際社會傳遞保持信心、團結合作、戰勝困難、開創未來的強烈信號。

重建信任、維護多邊主義在論壇上被反復強調提及。

“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多邊體系,其長期以來所秉持的原則和宗旨,現在仍然具有現實意義。”3月26日,在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聯合國未來峰會后的全球治理”高端對話現場,潘基文如是說。

斯洛文尼亞前總統、馬德里俱樂部主席圖爾克表示,單極世界已經結束,“一個國家主導整個世界的局面一去不復返”。在當前充滿不確定性的全球局勢下,重建信任至關重要,也極具挑戰。他認為,國際法正面臨被削弱的風險。放棄國際法會帶來大量的負面后果,國際法的重要性應成為共識。

葡萄牙國務部長兼外交部長保羅·蘭熱爾認為,當今世界正處于劇烈轉型期,舊有國際秩序正在消退,而新的秩序尚未建立,國際社會應在這一“風暴之中建設信任”。

蘭熱爾認為,發展形式多樣的雙邊關系可以維護多邊主義的價值。他表示,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可預測、不確定的時代,全球正在經歷從跨國外交向“交易性外交”的過渡,這意味著多邊框架正在轉向各種各樣的雙邊設計和雙邊框架,“這一趨勢對中小國家而言尤其不利,因為雙邊關系往往是不對稱的”。他提出“多邊主義的雙邊化”這一概念,認為在當前環境下,強化雙邊合作是“為了使多邊主義能夠繼續運作”。雙邊合作可成為對抗保護主義、推動國際合作的重要工具。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鄭永年也表示,當前全球面臨信任缺失、發展不均衡等挑戰,亟需重建信任,推動更加平衡和包容的全球化。

他認為,國與國之間的信任,根本上源于各自國內的發展狀況。經濟和社會基礎的不穩固,往往加劇國家間的摩擦與分歧。全球化所帶來的紅利在國家之間的分配不均,也是當前反全球化情緒上升的重要誘因。

談到如何幫助重建大國間的信任時,鄭永年表示,應通過“單邊開放”為其他國家提供更多發展機會,同時繼續推進開放合作,包括基礎設施建設、金融投資等,推動各國實現共同現代化與共同繁榮。

構想亞洲未來:進一步深化區域一體化

“世界有理由對亞洲的未來充滿希望,亞洲也有理由對世界的未來充滿信心。”張軍強調,亞洲在很多方面走在世界發展的前列,展現出光明前景。

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發布的《亞洲經濟前景及一體化進程》報告顯示,盡管面對諸多挑戰,亞洲經濟體,特別是中國、東盟等繼續展現出強大韌性,在經濟增長、貿易、創新、可持續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等方面繼續走在世界前列,也孕育著新的潛力和發展空間。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為代表的新一代自貿協定穩步推進,通過整合亞洲經貿合作機制釋放出區域大市場紅利。

報告顯示,2024年亞洲經濟增長4.4%,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過去一年,亞洲在失業率、物價、貿易等關鍵指標上表現穩健。預計2025年亞洲經濟增速將達4.5%,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亞洲產出占全球比重將從48.1%升至48.6%。

韌性背后,加快推進開放與互聯互通,以及區域一體化發揮了關鍵作用。而面對當前加劇的全球貿易不確定性,亞洲各地如何進一步堅持在開放中推動區域一體化及共同發展,成為討論重點。

亞洲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樸之水提出,從全球化的進程來看,參與其中的國家或地區經濟增速必然更快,相對貧窮的國家也有機會更快地追趕上其他國家。在新形勢下,亞洲地區必須把重點放在真正能讓各方獲益的領域,并持續打造讓各方獲益的創新開放模式。

根據他的觀察,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十年間持續深化,區域內貿易和海外直接投資占比超50%。不過,相較其他區域,亞太區域的數字服務貿易仍然存在較大障礙。為此,接下來需要繼續打造相應的機制,從而有效提升并深化區域經濟一體化。

亞洲合作對話組織秘書長納賽爾提出,當今國際合作已不是可選項,而是必選項。在過去十年當中,亞洲成功的區域融合模式幫助這一區域實現了貿易和投資的便利化,也帶來了更多的經濟發展機會。接下來,亞洲需要在基礎設施上加大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投入,以及加強綠色能源技術領域的合作,才能讓經濟持續保有活力。

聯合國南南合作辦公室基金主任王曉軍也認為,實體的互聯互通和一些區域性的自貿協定已經不足以解決現在的復雜問題,也不足以面對未來。因此,建立一個戰略性的連接至關重要。

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特聘院士、新加坡前常駐聯合國代表馬凱碩表示,“我們正在經歷著人類歷史上巨大的變革時代,巨大的結構性變化正在發生,西方主導的時代正在終結。”

馬凱碩認為,新時代將是多元文明的、多級的、多邊的。即使美國當前的政策奉行“單邊主義”,多邊主義仍然是主要趨勢,“像初升的朝陽一樣冉冉升起”。

馬凱碩表示,傳統的西方國家并不一定就比亞洲國家更能適應上述新世界。“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和歐洲之間的分歧是結構性分歧,而亞洲傾向于把關系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礎之上。也就是說,亞洲國家可能在大變局中反而擁有更好的適應能力”。

馬凱碩表示,亞洲國家絕不能固步自封。雖然目前美國對亞洲國家的產品增加關稅確實會帶來一些困難,同時,亞洲內部也有各種各樣的張力和困難,但亞洲人有辦法處理彼此關系中的挑戰,也一定會克服各自內部的挑戰。馬凱碩最后提醒,亞洲人要克服思維定式,在正視亞洲經濟復興的同時,也要做好精神上的復興。

聚焦中國經濟:推動標志性改革舉措加快落地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及政策走向備受關注。

2025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將GDP增長預期目標定在5%左右,并強調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任務十分繁重,要突出重點、把握關鍵。“推動標志性改革舉措加快落地,更好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是今年一項重要工作任務。

面對內需不足以及外部環境變化等挑戰,中國已經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并正在實施更加積極的宏觀政策,以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圍繞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話題,博鰲亞洲論壇的現場掀起“頭腦風暴”,幾場相關分論壇座無虛席。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認為,盡管過去兩年,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更加復雜嚴峻、國內經濟形勢向好的基礎仍不鞏固、經濟下行的壓力依然較大,但是中央先后出臺了一系列超常規、逆周期的宏觀政策予以應對,中國的經濟運行已經隨著政策落實出現了穩中有進的局面。經歷了風風雨雨的中國經濟已然重新步入了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軌道,穩定回升的態勢已經確立且不可逆轉。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顧問、重慶市前市長黃奇帆認為,過去十年,中國經濟經歷了由外循環為主向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雙循環的轉變。在進出口貿易占中國經濟比重由2010年以前的60%以上降至40%以下、世界范圍內出現逆全球化等背景下,中國經濟如何繼續保持更高水平開放、更深層次開放、更寬領域開放,有一定難度。但是,中國沒有改變擴大開放的戰略意圖。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吳曉求對中國經濟要擴大開放的重要性同樣表達贊同。他認為,開放是中國經濟不可缺少的引擎,以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并不意味著外循環不重要,而是為了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的社會福利水平,尋找一種抗衡外部不確定性的力量。

面對美國頻頻揮舞關稅大棒,中美關系持續震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朱民稱,同為全球排名前列的經濟體,中國愿意跟美國進行交流,希望通過溝通避免貿易戰,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但眾所周知,特朗普是一個不按常理出牌的領導人,所以我們必須做好最壞的打算”。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兼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杰弗里·薩克斯則表示,特朗普政府推行的貿易政策本質上是無知的表現,是建立在錯誤認知之上的。此外,他表示,除了美國市場,外面還有廣闊的世界,中國是世界上最有競爭力的國家。

在分析特朗普將關稅作為外交杠桿的策略時,杰弗里·薩克斯認為,這是典型的“美國式幻覺”。他表示,全球193個聯合國會員國中,190個支持多邊主義,中國應聯合這些力量維護開放貿易體系。特朗普政府試圖通過關稅重塑世界地緣格局,這是自欺欺人的戰略誤判。

面對美國的貿易霸凌,杰弗里·薩克斯為中國提出四項應對策略:首先是“無視美國”;其次是轉向全球市場;第三是維護多邊主義;最后是推動東北亞區域合作。

圍繞熱點話題:防范風險,促進務實合作

此次年會以發展為主線,聚焦全球和區域發展突出挑戰,圍繞“把握大勢、促進增長、塑造未來、發掘動力”四大方向的議題展開探討。

“人工智能”是多場分論壇的主題,而在其他主題的分論壇上,這一迅猛而來的技術發展也是與會嘉賓必然討論到的話題。

“一年前在同樣的地點參會,當時沒預料到人工智能領域在一年間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講席教授、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AIR)院長張亞勤表示, DeepSeek給行業帶來了震撼,是兩年來人工智能領域最大的、規模性的創新之一,也是中國對全球的重要貢獻。

AI時代,應用與治理如何平衡推進?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國務院原副秘書長江小涓表示,隨著技術發展,AI的安全問題應該會得到比較好的解決,但從過去幾年的情況來看,AI治理方面的進展有限,而如何落地實踐是其最大的挑戰。

江小涓表示,一項技術能否被接受只有兩個標準:第一是能否提高生產力,以創造更多財富,第二是發展的成果能否被比較公平地分享。從這兩個標準來講,AI的發展滿足第一條——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但AI能否比較好地為社會共享,也就是要考慮就業是不是充分、分配是不是公平等問題。如果這兩個問題不能解決,就需要考慮替代政策,而不是一再重復以往不能落地的那些原則。“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價值觀,當技術發展使這些價值觀到了必須改變的時候,我們就要改變它”。

面對人工智能興起帶來的數字鴻溝等全球性問題,芬蘭前總理埃斯科·阿霍認為,AI技術的發展帶來了不同維度的競爭,其中,縱向競爭主要體現在大型企業之間的“對抗”,對于小國家和小企業來說,AI技術的普及和發展實際上意味著巨大的機會。在某些情況下,小玩家甚至可能憑借靈活的創新能力和對新技術的快速適應,展現出比大玩家更強的競爭力。

基于此,阿霍呼吁各國和企業充分利用AI技術,最大化其帶來的益處,以縮小數字鴻溝,推動全球經濟的普惠發展。

從區域合作到全球治理,從經濟復蘇到科技創新,從氣候變化到地緣政治……博鰲亞洲論壇不僅提供了溝通和合作的平臺,還致力于推動全球共識,尋找解決方案。面對世界的不確定性,博鰲亞洲論壇不僅關乎亞洲,也關乎全球。連接亞洲與世界,也是一份博鰲使命。

記者 袁源

文字編輯 白巖冰

版面編輯 孫霄

責任編輯: 楊國強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下載“證券時報”官方APP,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財富機會。
網友評論
登錄后可以發言
發送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
暫無評論
為你推薦
時報熱榜
換一換
    熱點視頻
    換一換
    国产肥熟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7在线精品视频无码,久久中文字幕无码不卡浪潮,久久tv免费国产精品美女
    亚洲熟女少妇一区二区 | 五月的丁香六月的婷婷综合 | 婷婷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а∨天堂在线网站 | 熟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V女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