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中國消費者協會3月25日發布消費提示,近期陸續接到消費者投訴,因“免密支付”功能導致賬戶資金被盜刷,提醒消費者謹慎使用“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賬戶權限過度開放而引發資金損失。
清晨醒來,發現手機收到許多扣款短信;午休之時,賬戶里的錢悄然流向虛擬賬戶;深夜熟睡,不法分子正在進行盜刷……這不是在拍攝科幻電影,而是“免密支付”背后的“消費陷阱”。所謂“免密支付”,就是“無需密碼就可支付”,這在不少支付平臺上廣泛適用于“小額支付”。中消協近日發布的提示,將“免密支付”功能背后的安全隱患暴露于公眾視野,同時也帶來了現實的反思。
“免密支付”的出現,本是為了提升用戶體驗,但我們在享受其中便利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一方面,“無感支付”縮短了交易流程,讓“買買買”更加“無痛”,容易造成“沖動消費”。中消協發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顯示:免密支付、自動扣款已成為誘導消費的主要元兇。另一方面,支付平臺推廣“免密支付”時所強調的“便捷”,如今正成為不法分子操作的“便捷”。例如,手機丟失或賬號泄露時,若被他人獲取賬號或設備,他人便可通過“免密支付”直接消費或購買虛擬服務,且無需二次驗證。部分平臺免密額度雖設單筆上限,但短時間內高頻次小額盜刷仍會造成較大經濟損失。
面對“免密支付”帶來的安全隱患,消費者自身是“第一道防線”。其一,就如同自家鑰匙不能隨便交給別人一樣,免密支付“非必要不開通”的原則也要謹記在心。其二,對支付平臺上已經開通的功能,要定期進行檢查、清理,更好地為數字錢包裝上“防盜門”。其三,定期查看賬單通知,發現不明消費立即核查。一旦遭遇盜刷的情況,也要沉著冷靜,立即凍結支付渠道,及時向平臺進行申訴,必要時拿起法律武器維權。只有人人都對此保持“零容忍”的態度,才能對不法分子形成更大的震懾力。
免密支付暴露的問題,折射出數字經濟時代便利與安全之間的矛盾。對科技企業來說,在致力于不斷提高用戶體驗的同時,必須守好安全底線。對支付平臺來說,不能默認設置“免密支付”,而是要明確告知消費者免密支付的使用方式及取消方式,并在醒目位置進行風險提示。同時,應簡化取消操作流程。監管部門也要對消費領域的新問題引起重視,進一步細化相關法律法規,明晰相關各方的責任與義務,督促平臺當好“把關人”,更好保障用戶的合法權益。
站在數字經濟發展的風口上,我們不必因一些風險而因噎廢食,拒絕所有的便捷功能,但也要在享受科技紅利的同時保持必要的警惕。面對與新功能新技術相伴而生的新風險,我們期待更多企業進一步填補技術漏洞,也期待有關部門進一步升級監管手段。畢竟,真正的智能生活,不應是安全與便利的“二選一”,而應是二者兼得的“完美平衡”。